網頁

2010年1月6日 星期三

「蔡國強泡美術館」

98776414 張國威

蔡國強這位這位藝術家自1980年代後期崛起於國際藝壇,被美國紐約時報評為世界上不可或缺的藝術家,首度在台灣舉辦回顧性大型個展,展覽作品包括分別網羅自歐美、亞洲等多所美術館及私人收藏的火藥草圖、爆破紀錄和大型裝置藝術,以及匯集許多蔡國強早期作品、文件等的《大事紀》與特別為本展創作的新作。

一樓大型裝置藝術「撞牆」,莫名地讓我有想哭的衝動,看著不斷衝撞無形牆壁的野狼們,跌坐一地,後來的狼群非但沒有停止的跡象,依然朝同樣方向前進。這是蔡國強先生為紀念德國柏林圍牆倒塌所做的展品。作品敍述狼群前仆後繼、集體式的衝撞,似在提醒人們,容易過度盲從於一種集體觀念和行動,並且重複錯誤的命運。對我而言,這件作品亦象徵著一道跨不過的鴻溝。不管柏林圍牆存在與否,種族與種族、上與下、政權與平民間,始終有道衝不破的牆壁,阻擋著彼此,是心態的自私、也是因渴求權力,分隔透明牆壁的兩端世界。

「時間」情結,也可在蔡國強先生的其他作品見到。他似乎在追求著一個永恆,但諷刺的是,他常要捕捉一瞬間的短暫即逝。就像靈感來自「武松打虎」的裝置藝術,戲劇張力十足的構圖,呈現老虎生命結束的一瞬間律動。(死亡是瞬間還是永恆?)或者蔡國強先生不斷利用火藥創作,爆炸只需片刻,卻在畫紙上留下「到此一遊」的軌跡。這是生命的延續還是陰魂不散?又或者他對煙火的迷戀,多次創作大型煙火秀,一發發煙火打到上空,照亮夜空的沈寂,可是,稍縱即逝的煙火,是否就此死亡?透過攝影鏡頭,膠卷上保留的影像,是永恆還是回憶呢?時間,在蔡國強先生的作品中,不斷改變它的面貌。可以是短暫的絢爛、也可隨著時空變化,重建、重組新的意義。

這次展覽中,我最喜歡的作品是「迴光,來自磐城的禮物」,古舊木船原本躺在沙灘上奄奄一息,卻被創作者看中,而有新的生命,被加以保存、重鑄。靜靜躺在美術館的木船,船身覆蓋物,從沙子變成大量瓷器,彷彿從一個墓地旅行到另一個墓地,不住地訴說往日繁華看了展覽之後才發現蔡先生的作品是非常有意思的,不管是創作上的想法、或是作品本身的張力,都叫人折服。當然,其中有幾件作品是我不太欣賞地(象徵台海的巨石)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