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09年10月25日 星期日

<皮克斯動畫20年>感想





設管所研一 98776156 呂宗翰

皮克斯的前身,是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的電影公司的電腦動畫部。1979年,由於《星際大戰》電影大獲成功,盧卡斯電影公司(lucasfilm)成立了電腦繪圖部,雇請愛德•卡特莫爾(Ed Catmull)負責和其他技術人員一起設計電子編輯和特效系統。卡特莫爾後被認為是皮克斯的締造者和純電腦製作電影的發明人。1984年,剛剛離開迪士尼的約翰•拉薩特(John Lasseter)加入盧卡斯電腦動畫部,成為後來皮克斯的重要人物,他是皮克斯創造力的驅動者。1986年,史提夫•賈伯斯(Steve Jobs)以1000萬美元收購了喬治•盧卡斯的電腦動畫部,成立了皮克斯動畫工作室。2006年,皮克斯被迪士尼以74億美元收購,成為華特迪士尼公司的一部分。

皮克斯公司甫創立就引起了世人的注意。在他們於SIGGRAPH的首次公演會中,他們的動畫短片贏得了大眾的掌聲。並且,本次皮克斯於台灣的展覽主軸,強調Characters、Stories、Worlds,為皮克斯所強調的動畫三大元素。

皮克斯的故事發想都來自很粗略的概念,將內容、場景、分鏡等,製作成Story Board 故事板來提案。將每位動畫師所提供之腳本根據劇情討論,累積修改、去蕪存菁,整個故事才會逐漸趨於完美(展覽場也有展出一幅Story Board,(The storyboarding process as told in storyboards)強調出皮克斯在發想創意時,一群人結合大家的想法,把提案的動畫師所構想之故事做大幅度的修改再修改,

有了故事版,還要製作動態分鏡,剪輯成影片,搭配音效,從超人特攻隊開始,才使用電腦繪圖取代傳統的素描故事版。雖然動態分鏡只是概略影像,但許多動畫和音效已近乎完整。由於皮克斯是導演主導director driven取向,必須負責電影的故事與情節完整,因此透過分鏡腳本讓導演了解動畫的走向。

角色人物則是由皮克斯藝術部門製作,發想角色時會提出許多不同的版本,從不同的版本中不斷挑選並修改,本次展場有許多人物發想手繪稿,而素描稿更能感受到畫家「原創」之個性,在創作過程中,是由artist決定要以什麼媒材表達人物之特性。

搭建場景的開始,場景的設計也需注意到如何引導觀眾的視覺映像。工作團隊需做非常完整的研究,而不是創造一個寫實的世界,而是創造觀賞者信以為真的世界,每一部電影會依據劇情做大量之考察及研究。

3D動畫是動畫師使用高超技術,以及個人美感、創意,他們的作品非常貼近人心,非常有啟發性和非常有樂趣的一面,人性、創意和科技的完美結合,呈現了數位藝術的感動,並不是你所想的冰冷的印象,而是將給冰冷的科技世界塗上繽紛色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