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08年11月6日 星期四

台北市立美術館欣賞賞析

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97776123/鍾佳容
台北市立美術館欣賞賞析














藝術家介紹:
一、作者簡歷:
雷尼.貝爾格 1965年生於挪威
雷妮‧貝格現居住在紐約,曾就讀斯德哥爾摩戲劇學院
(Dramatiska Institutet),接受影片製作的訓練,並將影
片製作技巧結合裝置、相片、文字作品,探索藝術在戰爭中
所擔負的角色。
她常常由紀錄性的素材中得到靈感,近年來則在公共空間中
開發一些計劃。



作品介紹:













<畢卡索畫史達林 / 鬍鬚女的肖像〉

這件作品包含一個錄像作品及一本手工製作書,處理的是一件所謂的
「肖像醜聞」:畢卡索在1953年史達林過世時所畫的追思肖像。


反映了人像和政治權力的繪圖。


根據畢卡索的戀人法蘭西斯.姬露 (Françoise Gilot)所言,畢卡索繪出
幅肖像時並不情願,而且這幅畫的繪製 背景也不同於當時的風氣 。













是由法國共產週刊《法蘭西文藝報》(Les Lettres Françaises)
所要求繪製,該報由法國詩人/小說家路易.亞拉岡(Louis Aragon)主編
,亞拉岡在晚年成為堅定的反對史達林份子。



〈畢卡索畫史達林〉所探討這幅炭筆畫背後的曲折故事,反映了
藝術家們在面對作品時的一些兩難困境、藝術的力量,以及在公共空間
中可為與不可為的隱藏規則。貝爾格一直著重冷戰時期藝術、宣傳和文
化政策等議題的探討





2007年→在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 亞波里斯市(Minneapolis)
的 中途當代藝術館(Midway Contemporary Art舉辦個展。

→ 錄像作品: 〈背景之人〉
(The Man in the Background)










→出版品:〈紳士和爛咖〉 (Gentlemen and Arseholes)









此專題重點 :
研究1953年發刊的文化期刊《邂逅》(Encounter),此乃中情局「文化自由大會」(Congress of Cultural Freedom)的內容之一。 (文化冷戰)講的是在1947-1967年間的故事,其場景設置在美國和歐洲,主角是一個叫做“文化自由大會” (the Congress for Cultural Freedom)的組織。

文化自由大會”成立於1950年,它在35個國家設有分支機搆
(包括“文化自由美國委員會”),擁有自己的新聞社,出版二十多種
顯赫刊物,經常舉辦藝術展覽,組織高規格的國際會議,並為音樂
家、藝術家頒獎。表面看來,“文化自由大會”是一個爭取文化自由
的組織;實際上,它不過是個沒有什麽自由的傀儡。
其幕後操縱者正是<中央情報局>。
雷尼.貝爾格提出的問題:
這究竟是「開放的陰謀」(liberal conspiracy),或者是由大
權在握的情報機構所主導、國家贊助的成功文化成果?


第二位藝術家:
一、作者簡歷:









尚‧格萊維爾1972年生於澳洲
尚.格萊維爾現於雪梨居住與創作,他成長於雪梨西郊,原先
希望成為職業滑板選手,但因傷而不得不放棄,轉而嘗試錄像。
* 作品風格:
格萊維爾的說法,他的作品是他個人與藝術歷史、哲學、文化論
述經驗的關係,透過兼具詩意和批判的解讀來展現。作品都與青少
年文化有所關聯,尤其是在都會區裡溜滑板、騎越野單車、霹靂舞
等景像。




〈臨水自照的麥克斯:荒原上的倒影〉

這是他首次在非都會區拍攝的錄像
作品。片中的機車騎士仔細打量一
灘位於灌木林步道上 的水窪,撥弄
著自己的倒影。騎士只能從水中看見
一個全身勁裝、頭戴安全帽的人影 。
他跨上 摩托車,朝鏡頭的另一方奔馳




而去,接著又掉轉車頭,加速 回衝,如此便能直接駛過水窪,濺起大片水花。


〈 坦格拉地鐵 〉(Tangara)


















                  <實際動作>

此片使用長拍鏡頭,以慢動作呈現。場景位於地鐵車廂內,一位年輕男子抓

著車廂把手,表演優雅的體操動作。 片中上下顛倒的景象,他們皆透過一
種奇特而又浪漫的畫面,傳達感情的張力。

<風暴系列> 

















<風暴系列>(Storm Sequence)是一件五分鐘的錄像作品,
格萊維爾在波浪拍擊的平坦水泥地上滑著滑板,一片厚重
陰沉的黑雲滾入畫面中,彷彿預示著厄運。







<木材翹曲,2000〉




格萊維爾創造性扭曲造成的傳輸 的圖像和想法之間不同的文化區
和歷史時期。
在彎曲的木材 ,重新粉刷有在下方放置兩個特製的滑板。 木材上
之圖案連接線彎曲一個典型的格洛弗樹,和滑板的彎曲膠合。
格萊德威爾看到一個平行兩國之間的文化活動。



第三位藝術家:


一、作者簡歷:



















馬立歐‧里奇1962年生於義大利

馬立歐‧里奇現於柏林居住、創作。新
自由主義全球化影響了許多個人及團體
,而里奇的作品則是一種中介,呈現出
他們的生活。

* 作品風格:
里奇的錄像作品思考「邊界」的概念,特別是邊界與身份、存在
的關係而將重點放在集體的記憶和個別的故事上,更明確的說里
奇感興趣的,在於不同的地點、文化、價值間隙中的人。


<麻油雞>













影片的標題<麻油雞>比喻每日加諸於外籍新娘身上的心理壓力。


婦女分娩過後,通常有一個月的時間不能操持家務。這段期間,婆婆


會每天燉煮麻油雞給媳婦喝,幫助 媳婦恢復元氣。


來自異國的媳婦通常不太喜歡麻油雞的味道,奈何不能違背婆婆的好意,


且語言隔閡也構成溝通問題。


里奇的影片探索這個令人感到遺憾又無奈的議題:


拒絕雖是必要之事,但又根本不可能。


PINK.2005


















馬立歐‧里奇考慮到兩個問題
(一)、審美差異的存在?
(二)、騷擾和不公正對變性的書籍會
被視為藝術或政治? “


•在當代社會,人們越來越傾向排除那些


不符合社會的期望。
變性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否定差異
這種社會禁忌總是轉化為沉重的歧視,尤其
是在那些社會中的問題性別認同,在社會上
的界定。 跨越這些邊界被視為危害社會。






















作為一個變性人在伊斯坦布爾 往往是一種被迫的選擇,他們
的基本人權得不到承認,從受教育的權利和工作。 他們因此
不得不出售他們的性生活。


















身體和心理暴力行為往往是由同一機構代表誰應該保護它們。
地方當局,主要是警察,採取任何法律或大部分非法的機會
騷擾他們。




(Two, 2002 )




























溝通的動力學在 夫婦親密的工作中
被分析。 推論一個男人和 一個女人表達他們
的憤怒和他們的興奮 辯證理論。

( 活佛 , 2002 )













地點為尼泊爾正處於青春期的喇嘛和他的
主人在每日的祈禱期在智慧的寂寞方面的一

幅強烈的肖像。

參考資料:



http://www.unisa.edu.au/samstag/scholars/scholars01/gladwell.asp
http://www.rizziart.com/Proj96.HTM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