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08年10月19日 星期日

【數位化探討虛擬、真實、複製美學-錄像藝術相關發展】

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96776124/洪聖典
錄像藝術沒有明確的表現形式。它可以說是電影的延伸,也可說是藝術的延伸,其完成取決於空間或環境的因素,至於它應該歸屬於哪一類,迄今還是未知數。不過,錄像藝術作為現代藝術的新形式,而不斷地被搬入美術館、畫廊進行展示,這種被譽為「會動的電子繪畫」正無聲無息地引起新的一股藝術熱潮。
數位化為藝術性的發展帶來了真實性與複製性的問題,而科技更帶來了藝術性多層面虛擬的想像。然而在1936年Benjamin就曾以複製行為對藝術品原件所造成的靈光(Aura)消逝的影響做說明,以先知的姿態,提供一種新的觀點,教人們如何正確地審視機械時代的藝術品,了解複製行為對藝術品的影響,並以全新的態度來面對複製的藝術品,因為複製過程本身成為了一種具有真實性的經驗;另外Michael Rush在《New Media in Late 20th-Century Art》提到,數位化科技成熟後,講求光與速度,去物質化的虛擬影像透過媒體四處傳播,複製已不在是模仿、替代真實或是真實的幻覺,數位世界已然成為另一種真實,創作者利用了數位化的技術,將藝術觀念重新組合,呈現的是一種新的視覺經驗、視覺語言,並複合時代的潮流,雖然與過去傳統是截然不同的創作形式與媒材,但從這兩種觀點來審視數位化的過程中,以高度複製的行為與驚人的影像數量,這種擬像的呈現,動態與數位影像的共存,使得虛擬與真實的界限漸趨模糊,是否也造成了創作者與作品真實性的迷失,讓觀賞者分不清楚什麼是真,什麼是假。

攝影影像在視覺藝術中的表現形式奠基於攝影的美學觀之上來發展,又隨著各時代藝術思潮的轉變,衍生出許多創作的風格與表現手法。攝影影像的表現形式可區分為六大類型:「單一攝影影像」、「複合攝影影像」、「組合式攝影影像」、「數位化攝影影像」、「跨媒材(體)中的攝影影像」、「攝影影像裝置」,概括來說,前三種可視為是較傳統的表現方式,但仍在延續衍生之中;後三種屬於較晚近的表現形式,與藝術思潮的變革、攝影科技的進步有關。攝影原本是因應繪畫的需要而產生,在經過與繪畫美學互相的衝突、激盪之後,攝影影像有了自己獨特的美學意義,像是「真實再現」、「科學性質」、「複製性質」,然而傳統的攝影美學在數位化影像的出現,卻開始有鬆動的跡象。
創作者如何在這種新的創作媒介、創作形式及創作思維中,藉由理性優越的工具來創造更多感性情感的世界,如果視數位科技只是一種媒介,創造出來的只是大量複製所帶來的膚淺感,我想這也解釋了文中所提到在1969年錄像藝術之父白南準說的:「藝術與科技-真正意涵的議題,不是在於製作出一個科學玩具,而是在於如何將急速發展的科技與電子媒體予以人性化」,藝術形式隨著科技的進步,數位化過程的產生,與各種複合媒材的驅使下,我們應該要有更多美學思維的存在,並開啟更多新的創作觀念及藝術與科技之間的對話,才不會模糊了數位科技媒體為藝術創作領域所帶來的價值。


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96776151/ 邢淇淇
數位化的虛擬、真實、複製美學將新一代的美學藝術品從新做討論,得到結論,藝術家廣泛使用多種媒材,隨著新媒體的出現,呈現的方式也多元化,動態與數位影像常以虛實共存,使得虛實與真實界線漸模糊,兩者間既相互對立又互相依賴,也引響了我們對影像的判斷力。現在的藝術創作不再是影像真實的呈現,倒是其所傳達的概念為何?甚至有的是諷刺、批判。

對於數位化裝置的進步,以後的社會會如何改變、資訊科技改變的速度是更快或是更慢,都會影響藝術美學上所呈現的方式。不管時代如何變,藝術家想表達的是概念這點是不會變的。其中提到,數位時代對複製、虛擬、真實的詮釋,隨者時代變遷與發展,分別呈現不同的樣貌包括(1)達達主義中開啟了現成物的觀念;(2)超現實主義中出現虛無主義思想,藝術家紛紛創作無邏輯、非理性之潛意識作品;(3)普普藝術開始運用大量的拼貼及重複性圖像,延續著現成物概念不斷進行創作。

我覺得科技的進步,時代的產物不僅是虛擬,以後更有可能是實體的複製,如複製人或是機器人,複製的技術會越來越快,越來越真實。有可能演變到最後,人們覺得還是最原始的東西最好,崇尚自然,反對過度的資訊開發,例如人生由快活到慢活,再到樂活,就是因為快活造成人們時間病,每天都在趕時間、被時間操控,反而忽略的原本美好的事物,值得細細品味的時光,就這樣一直忙到老,再現今裡,就有人提到慢活,反對為了解省時間而加快腳步的情況,調理自己的時間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說,人們應該要對時代下的產物,不是愚昧的接收、吸收,而是了解藝術品所傳達的概念,時時分析或是保持懷疑的態度,檢視時代下的藝術產品。

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96776160/朱玟潔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戰爭的恐懼下,中產階級的知識份子,對社會感到失望,當時的知識份子利用各種破壞方法挑戰現有藝術,拋棄傳統造型與言語法則,來表達對戰爭的不安與恐懼以及對社會價值表示懷疑,杜象更是運用「現成物」來進行藝術創作,它把創作思維視為藝術作品最重要的環節,物體的獨創性則淪為次要,「觀念」成了表達作品的主體,杜象的思維,也影響了50年代的設計師;安迪.沃荷用各種材料,在畫布上作畫,甚至超越了畫布的範圍,透過電影的影像,結合技術重複的再現,與慢動作畫面以達到另類的視覺效果。而題材包括報紙、可口可樂、商品紙箱,以及時下個人的畫像等,以大眾文化為主題的表現方式,從而將人們的注意力集中到藝術所表現的大眾文化上去,形成凸顯工業革命之後大量複製文化的省思,此外也延續現成物概念發展出新的創作概念。現成物對現代設計的影響包括:現成物的想像與轉換、產品語意的消逝、設計思維在產品歷程上的延伸思考、形式的消耗與再生的銜接。

攝影具有寫實的媒材特性,影像考驗著觀者視覺記憶並傳達出複雜的訊息,森村泰昌以戲謔的方式詮釋名畫,使自己從東方人的角度切入西方藝術史中,他也常以性別反串的方式諷刺西方大眾傳媒塑造的謊言,用藝術的創作手法,解構傳統性別與權力原貌。

森萬里子用意是概念創作錄像作品,他創造出一種虛擬與真實現存的影像,並運用多層次影像建構,製造動態效果,並對消費文化、偶像符號提出思考。藝術家以虛擬、真實詮釋藝術作品,建構屬於高科技的生產想像觀點,一種如真似幻的影像作品。

當代藝術的複製概念與表現手法,可找到某些共同定義,包括藝術家的自身入鏡以及充滿後現代主義精神的直接挪用繪畫、攝影作品來進行重組、創作與詮釋,並賦予其作品全新意涵。而新媒體藝術的特質是藝術作品不但透過觀者參與得以完成作品意義,更將急速發展的科技與藝術結合,利用虛擬與複製美學,讓觀者宛如身在真實世界,更進一步讓觀者能更輕易的認知與理解過程。隨著資訊社會、高科技和大眾傳播的升級,錄像藝術的創作,也將更加蓬勃發展,各種媒材、呈現方式創新,然而真實與非真實的界線將漸漸趨於模糊,藝術創作令人關心的不再是影像的真實性,反而注重傳達的概念;而我們要思考的是,當我們對虛擬的影像習以為常,不在懷疑影像的真實性,那麼,影像的特性是否還存在,如果連影像都不真實,那麼,還有什麼是真的?有由於這個矛盾,使得數位科技藝術的發展,更值得我們關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