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08年11月3日 星期一

Vito Acconci


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97776095/羅玟騏

Vito Acconci
出生於1940年1月24 號,紐約,布朗克斯;生活與工作都在紐約的布魯克林(Brooklyn),他在布魯克林擔任建築師、園藝師、裝置藝術家。 Acconci 畢業於Holy Cross 學院及紐約 Burlington 大學文學碩士。他父親是一位遠從義大利移民來的人,父親會帶他去博物館和歌劇院,也是他在藝術領域的教育啟蒙者。

Acconci早期的工作是寫小說及詩歌。1971年攝制的幾部單信道黑白錄像作品,探索了身體在藝術與生活當中的位置。他把自己單獨關在一個箱子裡,不然就是待在房間的一角,將攝影機對準自己,然後直接向觀眾講話,讓觀眾參加心理猜字遊戲,以考察觀眾和被觀看主體之間的關係,其考察的結果,也想藉此反映出了電視媒體人給人的錯覺---親和性。

70年代中期,他擴展了他的職業進入聲音與錄像的領域,在《主題歌》(1973)中,他躺在離攝影機不過幾英寸遠的地板上,身後放一張黑白條紋躺椅,試圖引誘觀眾加入他的行列。"我要你進來",他一邊反覆的請求著,一邊抽著一支長得沒盡頭的香煙,變換他的位置。在《填充料》(1971)中,他鑽進一只擱在地板上的紙箱,面對攝影機不時的咳嗽,以此暗指靠苦情戲兜攬觀眾的做法。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阿孔奇自戀式的表演對於那些以街頭小報為學習榜樣、而對一心追逐名流的電視節目是一種絕妙的反擊。

Acconci 挑戰看藝術的觀眾,去擴張藝術美學的領土。他推進了各種藝術的形式,他不認同以畫布或其他慣用的藝術媒材來創作;也不認同藝術是用來當裝飾品。受過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訓練,促使他朝向空靈話語的表現形式,並不受拘束地使用文字和聲音來保持平衡的感官融合。

剔除文體的創作,以他的身體為替代品去建立表面的符號,暗示觀眾和藝術家之間的分離。


「 我要一個人靜一靜… 」
「我從未離開大眾的意見,雖沒有大眾的讚賞,卻有大眾的關心。民眾是我作品的一部分,民眾的反應都在我的預期範圍內。」



Convertible clam shelter , 1990


表達海邊意象的韻律聲去對照傳統家庭生活的聲音:收音機、立體音響和電視。




Adjustable wall bra, 1990-1991

呈現一種雜亂歡樂的 性愛感覺,放鬆的感覺,退化的感覺。




1976 兩大議題


Where are we now?
Who are we anyway?



此作品中聲音做出五種角色:


1.契約:我們不能關閉耳朵接收聲音。(vito利用殘暴的聲音來壓迫觀眾)

2.空間的雕塑:聲音被當作雕塑的媒材,由內而外,高至低,和一般藝術作品形成對比。

3.空間的動力:一種瞬間喊叫的距離,使人的方向錯亂而進入精神錯亂的感覺。引起觀眾做出行動。

4.傳達手段:利用吵雜聲及樂器編曲創造重複的催眠作用。在節奏和突然轉變的震幅中迷失,並建立壓迫感。

5.內容:音樂傳達作品描述的故事,聲音形成創作的線條,不同的聲音有不同的記憶,是一種深層的秘密。

一種發狂的腳步讓人在想像中參與活動:
「起來吧!換個地方,坐下吧!每個人拿你喜歡的椅子坐下吧!」
如同一種精神病患的Game,誰將佔為首領的位置?誰將為兩側的部屬?誰將會被除名?它競爭的形式如同這張椅子,從這間不從在的空間,透過爭奪,張牙舞爪、嘶吼等來證實他們所在的地位。

Acconci 激起人們的敏感地帶,挖掘出人不安的狀態。嘲弄社會的正常模式,干擾人的信念系統。「我盡可能搖動社會現存的秩序,但我不知此理念系統是什麼。我認為藝術是反傳統慣例的,若而後又變成僵硬時,再去反對它。」





資料參考:
Design boom – www.designboom.com/eng/interview/acconci.html
BOMB Aquarterly arts & culture magazine since 1981
Invitation 2004 國際學術研討會
The American Contenemporary Art Scere of Creation & Aesthetics in the 60’s-70’s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