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09年4月18日 星期六

慢活-互動裝置藝術之研究與創作

97776105曾俐寧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發明家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曾如此說道「時間是生命的材料」。時鐘是生活的依歸。在時代的快速轉變之下,現代人紮實的運用每一分一秒努力的過生活,然而生活在密密麻麻的行事曆中,生活變得越來越緊湊,壓力也不斷累積下來。然而,忙碌緊張的生活所留下的回憶又偏偏是最少的,那些時光好像都匆匆地消失不留痕跡,在留意到自己呼吸的同時,生命也消耗殆盡了。生活在這種環境下的我,為了讓自己體驗活在當下的樂趣,試著透過雙腳來體驗生活在大自然中的珍貴。藉由影片的拍攝呈現體驗大自然的美景風光與都市繁忙的緊湊感。

在研究所的學習過程中,了解到跨媒體實驗的創新性,與時代演變下的新思潮,初次體驗到新媒體藝術的創作領域。隨著科技的進步,藝術與生活也不間斷的變化中,一個好的藝術創作通常是來自人性的觀察所產生的震撼感,一個能打動人心的藝術創作,就在於是否真正瞭解人性,並用很人性的方式訴說。李欣頻、林書民等人(2000)也提到科技當他超越了實用及功能等既定條件而呈現時,則變成是一種藝術的表現,科技類型藝術的評析,價值在於傳達訊息中的終極關懷和訊息的傳達方式及共鳴。科技是一種汰換率很高的東西,所以藝術創作不應該只重視形式和技巧與新技術,應該是著重在創作思考和創作概念的表達,選取適合的媒材來創作,才不會本末倒置。也就是說戲法人人會變,但是所要傳達的本質才是創作的根本之道。

因此,希望藉由本次創作的機會,將自己過去所學的專長,運用以往的設計經驗來進行互動性的多媒體藝術創作,提出自身對生活上的反思觀感創作作品。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在這個開放、多元及競爭強烈的時代,生活在這壓力無可避免的時代。壓力!幾乎每個人都有過如此的感受,如何解決心理產生的負擔,是現代人的一大課題。體驗生活為現代人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本研究透過觀念藝術、錄像藝術的文獻探討,將不同的藝術觀點植入於數位藝術創作中,並藉由互動式裝置設計讓人們感受生活所帶給觀者無限想像的體驗。

本研究之研究目標包括:
(一)研究整理觀念藝術與錄像藝術的文獻。
(二)收集整理與生活有關的文獻。(三)從上述文獻探討與相關藝術創作作品分析之結果,結合創作的中心議題,以自行創作的「慢。活」為例,實際完成互動多媒體的創作作品。
第三節 表現形式與裝置說明
(一)創作理念
現在人的生活總是排著密密麻麻的約會等著去赴約,卻又一邊惦記著那些不知道何時才有空閒能去完成的事。然而,忙碌緊張的生活所留下的回憶又偏偏是最少的,那些時光好像都匆匆地消失不留痕跡。何麗玲曾提到說:「常覺得現代人活著真辛苦,忘記放慢腳步、靜下心停下來吸一口氣。緩慢也是門藝術,特別在凡事講求效率之現代,若適度『無所事事』,才能盡情體驗生命美好,人生精彩與否,不在金錢價值,而在於心靈是否富足。」現代人的慾望太多,不斷地追逐以達成慾望所交代的事物,空閒,並非是一種奢侈的行為,而是沉澱生命的另一個開始,是讓自己活在當下的一種體驗。因此切莫讓唯利是圖的活動塞滿你的人生。偶爾閒晃一下,追求快樂的生活、體驗生命的意義,都比僵化的行程來的重要。

本創作拍攝都市的繁雜與自然的悠閒兩種對比生活,投影在同一個布幕上,參予者可藉由踩踏的步調來體驗自己的人生態度。假使踩踏的快,都市繁雜的影片跟著節奏變快,自然悠閒生活被忽略則呈現緩慢,代表著參予者是沉靜在忙碌生活當中;反之,踩踏的慢,參予者的步調跟隨著自然悠閒的生活步調,則是體驗出悠然自得的人生觀。




(二)互動裝置介紹
1.磁感應器 (Magnetic Sensor)







這款線性霍爾效應 (Linear Hall Effect) 感應器,是終極、敏銳,並且不受溫度影響的感應器。這款以比率值計量霍爾效應的感應器,提供與感應磁場成正比的電壓輸出。
類型:Active
計算公式: 磁幅密度 (多少高斯 Gauss) = 感應器的值


2.踏步機
兩個相互作用的踩踏板,藉由觀者踩踏踏板的速率,反應影片的速度。








(三)影像的紀錄過程 初期拍攝,對概念的抽象表現,嘗試多種不同方式來表現大都市繁忙的生活步調,最後採用拍攝電線桿不斷循環的單調節奏及繁雜的線條,來呼應對現代都市生活的意象。而在慢活概念的影片拍攝方面,則藉由雙腳接觸地面,上山下海親自體驗大自然的真實感,體驗在不同的質地身體反應出不同的感覺。













(四)展出形式 主要目的是讓參予者藉由踩踏踏步機的速率,來體會生活的節奏感,因為每個人都有權力控制自己的生活態度,所以影片顯示的節奏感會不一樣。在裝置的過程上,首先,將感應器黏貼於適合的位置上,測量磁感應器是否接觸不良,影片速率是否出現停擺等等的問題。然後,將一切準備就緒之後,便開始與參予者產生互動。

第四章 結語
透過這次課程中,初次體驗互動設計的創作過程,以更熟練的運用過去所學之技術,使作品達到更滿意的效果,也嘗試到跨領域的溝通,要把感性的訴求轉化為科學的運算,加上雙方注意的問題點也不同,雖然有時候表達能力不佳,會用蒙混的說話方式帶過,但如果沒有確切的表達清楚,問題只會一直拖下去,到最後只有延誤時間而已。因此還是勇於面對來的實際,想清楚所有步驟的細節,才不會造成寫程式的反反覆覆,耽誤時間。本創作過程透過資訊人才的專業技術,使本身不會寫程式的創作者,其概念能夠確實的表現在作品中。

沒有留言: